
身体正在求救——脑卒中可能发出的5个警报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,导致脑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的一种急症,发作通常突然而猛烈,但在那之前,身体其实早有迹象,只是很多人听不到它的“求救声”。
1. 突发性的面部不对称:当照镜子时,发现嘴角一边下垂、笑容变得歪斜,哪怕只是一瞬间,也不能掉以轻心,这是脑部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出了问题,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表现;
2.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:如果突然感到一侧手臂或腿变得“不是自己的”,举不起、走不稳,哪怕几分钟后恢复了,也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俗称“小中风”;
3. 说话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说话:语言能力突然“卡壳”,说不出话来,或听人说话像听外语,这说明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可能出现了问题;
4. 突然眩晕、失衡:如果你本来好好的,突然出现头晕、站立不稳,尤其伴有恶心、呕吐,可能是小脑或脑干的血流中断引起;
5. 突然视力模糊或视野缺失:一只眼睛或双眼突然看不清楚、视野局部变黑,这并不一定是眼睛的问题,也可能是脑部供血异常;
这些警报有时转瞬即逝,但每一次“闪现”都是大脑在敲警钟,不要等到真正中风那一刻才追悔莫及,一旦发现上述症状,即使它们自行缓解,也应尽快就医检查。
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生活习惯慢慢“雕刻”了风险很多人以为脑卒中是突发性的,“来得太突然,防也防不了”,其实不然,大部分脑卒中的“土壤”,是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不良生活方式。
长期对熬夜、“三高”问题不管不顾,犹如开启“慢性中风制造机”。不规律作息、暴饮暴食、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,会逐渐侵蚀血管健康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这“三高”,就是导致脑卒中最典型的幕后黑手,血管就像水管,长年高压、油脂堵塞,迟早有一天会“爆管”。
久坐不动、缺乏锻炼,让血液变得黏稠:现代人工作繁忙,一坐就是一整天,缺少运动,让血液循环变慢,血液变得黏稠,这种状态正是血栓的温床,特别是中年之后,血管弹性下降,一旦血栓脱落,就容易堵住大脑血管,诱发脑卒中。
情绪压力大,不仅伤心,还会“伤脑”:长期处于焦虑、烦躁、抑郁的状态,身体分泌的应激激素会加重血管负担,使血压波动加剧,增加脑卒中的可能性。

调理建议:从今天起,改变从小事做起
坚持每天30分钟快走或轻运动,哪怕是在小区里转一圈;饮食应以清淡为主,减少油腻与过咸食物的摄入,适当摄取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。定期监测血压、血脂和血糖,有问题及早控制;每天都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,最好能在晚上11点之前就上床休息
真正的危险,不是突发,而是忽视了反复的“小异常”脑卒中并非毫无预兆,真正让人后悔的,是忽视那些反复出现的小异常,就像一扇老旧的门,吱吱作响已经是在提醒你“要修了”,可你总以为还能撑,直到有一天真的轰然倒塌。
“小中风”实则为大中风的“彩排”,医学上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,即大脑某部分短暂供血不足,症状或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得以缓解。虽然看似没什么事,但实际上,这是发生真正脑卒中的高危信号,研究发现,TIA患者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高达10%~

中青年群体,别以为你“还早”现在越来越多40岁以下的人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患上脑卒中,他们没有基础疾病,却因为熬夜、肥胖、精神压力大而中招,年轻不是免疫盾牌,反而可能让你因为大意而错失最佳预防时机。
调理建议如下:保持警觉,对相关情况予以细致记录,并且适时进行干预
记录异常:若感觉身体某一侧经常麻木、言语含糊、眼前发黑,要用笔记记录出现频率,便于就诊时提供参考
应积极安排每年的脑部健康检查,诸如进行一次颈动脉彩超或脑部MRI之类的检查,这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问题。
心理重视:莫再轻视“轻微不适”,其或许是最为宝贵的提醒。
听懂身体的语言,就是最好的自救我们常常以为“中风”是突如其来的灾祸,实则它早已在体内悄然潜伏许久,一点点地积聚,一步步地迫近。那些被我们忽略的“手麻”“眩晕”“嘴歪”,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生命在发出求救信号。
医生的劝告并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提醒我们:从今天起,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,从饮食、作息、情绪调节做起,别等到瘫痪在床,才明白健康是不可重来的奢侈,听懂身体的语言,或许你就能避开那场原本可以预防的风暴。
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